德懷術在研究上之應用

(作者:陳坤德 國立彰化師大商業教育學系 碩士班 研究生)

壹、前言

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 1是為了提昇決策內容的品質而整合群體專家之所長及經驗,建立一致的意見或共識,作為評估及規劃將來政策之用(Delkey,1969;LinstonTuroff,1975)。「Delphi」是源自於古希臘阿波羅(Apollo)神殿中著名的「德懷神諭」(Delphi Oracle),是一種典型的廟堂上用來預測未來的工具。它擁有長遠的過去,但卻只有短暫的歷史,直到50年代,美國出名的藍德(RAND)資訊公司接受美國國防部委託,為了預測敵方(蘇聯,現為獨立國協)以原子彈轟炸美國時可能產生之結果,而發展出一種不用面對面而能整合專家一致意見(consensus)的德懷問卷,用來預測將來可能發生的情形,作為有關當局決策參考之用(DalkeyHelmer,1963)。藍德公司取阿波羅神殿所在地之名,而稱為Delphi Technique。

這種預測方法最初是用在國防用途上,因此並未對外界公開。直到1964年藍德公司的一項研究計畫「長程預測之研究報告」,預估人類突飛猛進的科技發展,將在後來十至五十年內對我們的社會及世界造成重大的衝擊及影響。後來其預測結果果真實現了,因此在研究領域中引起軒然大波,才開始廣為流傳。後來許多國家的研究者如美、加、蘇、西歐以及日本,紛紛開始採用德懷術來預測未來工商,交通,教育,都市的發展。但在國內以德懷術進行的研究為數並不多。因此,本文旨在介紹德懷術的適用範圍、基本原理、實施步驟、及使用的限制,作為其他研究在進行研究時的參考。
貳、德懷術的適用範圍

若將德懷術視為一種群體溝通歷程,幾乎沒有一件人類的事務不可以列為德懷術的應用領域。即使追本溯源地將德懷術標上「預測」的籤條,仍然有大量的其他應用領域。Uh1(1990)即認為,德懷術可以用在商業、工業、政治、教育、醫藥、區域計畫,運用的情境包括未來預測、目標評量、課程規畫、建立優先預算、生活品質評估、政策形成、問題確認或是解決方案。具體而言,其適用範圍包括(LinstoneTuroff,1975):

1.蒐集無法正確得知或取得的現行資料和歷史資料;

2.檢視歷史事件的重要性;

3.評鑑預算的可能分配;

4.探討都市和區域規劃方案;

5.規劃大學校園和課程發展;

6.整合模式的架構;

7.描述與未來可能的政策方案有關的正面和反面意見;

8.在複雜的經濟和社會現象中探索因果關係;

9.區分和澄清真正的、與知覺到的人類動機;

10.揭開個人價值、社會目的之優先性。

首先將德懷術應用在教育方面是Helmer(1966),他匯集各界意見來規劃政府籌募教育基金的目的以及未來使用的方針,繼此之後由Gordon與Shar(1968);Cyhert與Gant(1970)及Weaver(1971)等都以德懷術來探索並預估未來教育政策執行上之衝突,進而預先制定防範之道,以免落於亡羊補牢之苦。許多研究顯示出(Dowell,1975;Wood與Davis,1978),德懷術研究方法已漸被學術單位採用,藉以規劃新成立的部門或課程應有的取向與目標,在這過程中學校當局不但可減低個人既存主觀的偏見,並可集思廣益而取得共識。

德懷研究不但被學術單位採用,更廣泛地受到個人研究者的青睞。Rieger(1968)在論文摘要(Dissertation Abstracts)中發現,採用德懷術來完成博士論文的篇數由1970至1974年是61篇,到1980至1984以驚人的速度增加到441篇;至於我國,筆者以彰化師大碩博士論文資料庫中,統計1993到1996在論文摘要或論文名稱中發現,採用德懷術來完成其碩博士論文的篇數(如表一),以上各研究再再表示德懷術研究的價值受到各界一致性的肯定。

 

表一

1996∼1996年以德懷術完成之各科別碩博士論文分佈表

年份

 

衛生護理

工業及商業

公共行政

 

 

1993

0

0

2

1

0

3

1994

3

0

1

4

0

8

1995

5

0

1

4

1

11

1996

2

2

2

3

0

9

 

10

2

6

12

1

31

 

參、德懷術的意義與基本原理

德懷術是一種群體決定的方法,它使用問卷調查方式,但卻與傳統的問卷調查有所不同,傳統的問卷調查只要實施一次問卷,就算完成調查工作;然而德懷術則需進行一連串密集的問卷,直到調查項目達到一致性之後,才能完成其調查研究。德懷術提供多次的回饋意見,具有會議的溝通作用,但卻不像會議一樣必須全體共聚一堂,而擔心受到權威者的影響。換言之,德懷術擷取問卷調查和會議二者之優點的一種探究方法(Linstone,1978;Roweetal.,1991),其原理是建立在「結構化的資訊流通」、「匿名化的群體決定」、及「專家判斷」的三大基礎上。

一、結構化的資訊流通

LinstoneTuroff(1975)在其所編著的《德懷術:技術與應用》(The Delphi Method: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一書中,對德懷術做如下的界定為:

德懷術是為建構群體溝通歷程的一種方法,此一歷程能有效地讓群體中的所有個體處理一件複雜的問題(LinstoneTuroff,1975,3)

為使群體能有效溝通,德懷術提供一種結構化的資訊流通的管道,其運作的方式是利用連續性的「結構化」問卷進行「反覆性」的調查。第一次問卷大多為開放式(open-ended)問卷,由受訪者根據研究問題自由提供意見,其目的在廣泛搜集的資料,做為設計第二次問卷的基礎。當然,第一次問卷亦可以結構化的問卷,由研究者根據相關文獻設計而成結構化的第一次問卷。

第二次之後的問卷,是依據前一次問卷的填答情形來修正。研究者必須將新的問卷,連同前一次群體的反應(集中量數)和受訪者本人對各題項的反應,一併寄送受訪者,請受訪者參考回饋資料重新判斷。如此反覆實施,直到群體建立共識或意見反應達到某種程度的穩定為止,通常是四次左右(謝文全,1978)。若第一次即採結構化的問卷,只做三次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因為在第三次填答時,由於有前兩次的資料可比較,興趣仍屬濃厚,尚有改變的可能性。但到了第四次時,則意見較少改變(黃政傑,1987)。

反覆性結構化資訊流程的實施,係建立在兩個假定上(Dalkey,1969;Roweetal.,1991)。第一群體集中量數所提供的判斷優於群體中的每一個體的判斷。當個體的判斷「不在」正確答案的範圍時,至少群體反應的中數(即有一半的群體)會接近正確的答案。如果個體的判斷「落在」正確答案的範圍時,則群體反應的中數將更正確,且超過半數以上的反應落在正確的區域;第二判斷的正確度會隨反覆的流程而改進,即擁有較少資訊的「追隨者」或意見不定的「搖擺者」,會隨著反覆的資訊溝通過程,向擁有充分的或較多資訊的「堅持者」靠攏,其資訊流程如圖1所示。

 

正確答案所

包含的範圍

 

 

 

 

 

 

 

 

 

 

 

 

 

 

 

追隨者的

群體的

堅持者的

集中趨勢

集中趨勢

集中趨勢

 

圖1 經歷數次問卷後群體反應的理論性改變

資料來源:Rowe et al. ,1991。

 

二、匿名化的群體決定

如前述定義和假定可知,德懷術是藉群體溝通的方式來處理複雜的問題,特別是爭議性較高的問題。對於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傳統上大都透過會議的方式,邀請學者專家及相關人士齊聚一堂,共商大計。但是面對面的溝通方式有下列諸多缺點(黃政傑,1987;謝臥龍,1997;Uh1,1990):

1.少數人支配整個會議。

2.囿於人情或權威的因素,不同的意見無法表達。

3.容易產生衝突或情緒化的爭論。

4.為保留面子堅持己見。

5.主席控制不當,發言時間有限。

6.與會者遲到早退或缺席,會議結果貧乏。

7.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

8.浪費時間或精力在不重要或分歧的討論上。

德懷術針對上述會議的缺點,將面對面的溝通改為匿名式的書面溝通。利用各次問卷的群體統計結果和意見反應,提供受訪者參考,並重新考慮問題的答案。受訪者可以維持原來的觀點,或做成新的決定。如果受訪者的決定與群體反應的集中量數不一致且又堅持己見時,則必須提出不願改變決定的理由,以說服其他成員。在「提供回饋」和「匿名化」的作用下,德懷術具有會議溝通和問卷調查二者的優點(謝文全,1978;Linstone,1978;Roweetal.,1991)。Debecq等人(1975)認為德懷術的優點至少有下列八點:

1.受訪者以書面方式提出個別的觀點,可蒐集大量意見。

2.以文字敘述方式回應問卷,讓受訪者有時間認真思考問題的複雜性,並提出較明確的、高品質的意見。

3.做答的行為是個別獨立的,因此受訪者不會立即受到其他人的影響。

4.受訪者是匿名的和個別的,免於受到社會壓力的影響。

5.對於個別的觀點和判斷,不做任何加權處理的統計,有助於促進參與者的平等性。

6.德懷術的過程傾向以結束時所達成的共識做為結論。

7.從不同地域與背景的專家中獲取其判斷結果。

8.結果的責任落在一群人而非某個特定人的身上。

因此,透過德懷術的相互激盪與啟發歷程,以確保了受訪者可以獨立思考、自主性、以及無壓力式的評鑑(Uhl,1990)。除此之外,由於德懷術的受訪者通常包含不同的利益群體,經由回饋的提供,呈現不同觀點的意見,具有相互說服的作用。

三、專家判斷

為了使所獲得的結果能得到社會的接納或認可,德懷術需要足夠的具有代表性的專家。這些專家通常必須對待探究的主題,具有專業的經驗或著作,並在其專業上佔有一定的地位,且能在反覆問卷中提供思考周密的判斷。不過,也有對專家持較寛鬆的界定。Delbecq等人(1975)即認為受訪者必須具備下列四點特質:

1.對問題有深入的涉略。

2.擁有豐富的資訊可與人分享。

3.具有參與德懷術工作的熱誠。

4.認為小組的判斷結果,將包含其個人所重視的資訊。

此外,選擇專家成員時,還要考慮其背景的因素。IssacMichael(1984)即建議,德懷術小組應包含不同理念或地位的受訪者,有助於加強德懷術的過程。選取專家做為德懷術的樣本,主要是依賴專家小組的成員提供各種不同的觀點和洞見,進而據以發展出共識。雖然調查的結果是建立在專家的主觀判斷上,但是這種主觀性可視為有效的或公正的判斷,因為它是建立在研究者卓越貢獻的基礎上(Peshkin,1988)。

綜合以上所述,德懷術是在匿名的情況下,對一群學者專家進行多次的問卷個別調查。每次調查之後,均將分析結果連同修正後的問卷分送受訪者,受訪者再根據回饋資料重新做判斷,如此反覆,直到學者專家間的意見差異降低至最低程度為止。具體而言德懷術是(Barbara與Peter,1990):

1.一種方法學;

2.利用專家來進行;

3.一種團體溝通的過程,團體決策的技術;

4.需透過結構化溝通方法;

5.採匿名方式進行反覆溝通;

6.提供回饋的統計資訊;

7.受訪者可以更改其判斷;

8.其結果為統計性團體反應。

最後,由於是採匿名進行,可讓受訪者自由表達意見或改變意見,而且它提供連續性的問卷和回饋,讓受訪者有機會與其他受訪者互動,發揮相互影響或相互說服的作用。因此,它最後呈現的群體判斷的集中量數和意見分析,可以真正反應出群體的共識程度和不同意見的分布情形。

肆、德懷術的使用時機

至於何時用德懷術最適當?Linstone&Turoff兩人(1975)提出在下列情況下最適合採用Delphi研究:

1.研究問題不需要精細的分析技術去仔細研究,而著重在集合一群人的主觀判斷時;

2.研究時間和經費限制,無法舉行面對面的會議時?

3.人數太多無法有效的作面對面溝通時;

4.參與者未曾有過順暢的溝通經驗或代表不同背景或不同觀點的經驗和專業知能,不易建立溝通共識時;

5.為使面對面的會議更具效率,希望能事先找出共同可以接受的討論主題時;

6.參與者有嚴重的意見衝突或不同的政治對立,使得溝通過程必須採用匿名的方式,以去除權威和利害關係的影響時;

7.為確保每個成員具有平均參與的機會和具備相同的影響力,避免權威有地位人士的影響或排除集團力量干擾時;

8.為改善老是聚不成會的團體成員對團體問題的關心,並提昇其對團體的參與時,德懷術很值得採用。

但德懷術也未必適用於所有做決定的情境。例如,有關事實性的問題,最好採用其他的探究方法,否則將流於無謂的紙上爭論(黃政傑,1987)。Linstone&Turoff等人(1975)即建議,應用德懷術時必須考慮,圍繞在群體溝通歷程的特定環境,以及所欲解決的問題本身,是否具備下列一項或多項的條件:

1.題的解決不必借重精確的統計分析技術,但卻能從一個或多個小組集體性主觀判斷中獲得助益;

2.與者之間必須對將要探討的問題還沒有充分溝通經驗,並且這些參與者可能代表不同經驗或專業的背景;

3.參與者的數量多至無法以面對面的方式做有效的互動;

4.經間斷的程序提供判斷,小組就無法適切溝通;

5.時間和成本不允許召開多次的小組會議;

6.溝通歷程可以增進面對面會議的效能;

7.參與者之間的意見分歧嚴重或有政治性的不利現象,以致溝通歷程必須採取匿名措施;

8.須保持參與者的異質性確保結果的效度,例如避免受到數量或個人力量的支配。

上述八項並非充分條件,只是在這些條件下,經由德懷術所建立的觀點,比較具有共識性,但並不能保證就是最好的結果。或許在德懷術問卷調查完成之後,召開德懷術小組座談,藉由面對面的溝通,彌補書面表達的不足或不便,以及確認德懷術最後資料的意義。或者搭配其他的研究方法,例如搭配S-P表分析(student-problem chart analysis)來整合不同專家小組的意見(陳騰祥,1989),或者於德懷術探究之後,再採取其他不同的方法,例如三角測量法,進一步檢證德懷術的結果。

伍、德懷術的設計與實施

德懷術設計,可分為兩個階段(Rowe et al. ,1991),如圖2所示。第一階段為問卷調查,通常是二至四次,各次問卷必須具備反覆性、回饋性、及匿名性為原則,其目的在提供成員相互溝通專業知識的機會,減低個人的偏見,進而促進成員意見的一致性。第二階段為小組成員反應統計,去除隨機所造成的錯誤,並由研究小組撰寫報告和提出研究結論。

德懷術的實施步驟,如圖3所示,大致可以分為:組織研究小組、選取德懷術小組、編製調查工具、寄發問卷及催收、統計與分析、以及實施反覆性的問卷調查等步驟。分別說明如下:

 

 

   

   

階段一

 

 

階段二

 

 

圖2 德懷術兩個階段的過程

資料來源:Rowe et al. ,1901。

 

 

 

 

 

 

 

 

 

 

 

 

 

 

 

 

 

 

 

 

 

 

 


圖3 典型德懷研究之流程圖

資料來源:Riggs,1983(引自謝臥龍,19997,19頁)

 

 

 

 

一、組織研究小組

在進行德懷術採究之前,必須先組織「研究小組」,以執行和監督研究的進行。在大型的專案研究,德懷術小組通常由一群協同研究的成員組成。在個人的研究或小型的專案,則由研究者獨自負責德懷術的規劃與實施。

二、選取德懷術小組

德懷術是以學者、專家做為調查對象,因此研究小組必須斟酌探究問題的性質,首先界定母群的範圍與取樣的原則,然後再進行取樣與確認的程序,最後將同意參與研究的樣本組成「德懷術小組」,又稱為專家小組(expert panel)。

德懷術小組成員的人數,傳統上大多採小樣本,但亦可視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加以調整。Dalkcy(1969)認為,如果德懷術小組至少有10人時,則群體的誤差可降至最低,其群體的可信度最高。Delbecq等人(1975)建議,若德懷術小組成員的同質性高時,其成員的數量為15至30位;若為異質性的小組或包括多種不同性質的團體,可能就要數百人參加了。實際上應有多少人參與,並沒有一致的結論,研究者宜考慮下列的因素之後,決定其成員人數(Moore,1987;林振春,1993):

1.如果研究的目的在增加團體了解和團體支持,人數便應盡可能的加大。

2.如果研究探究的主題涉及較多的人士,樣本的人數便應該加多。

3.如果研究小組的人數不多,調查人數便不可能太多,因為郵寄問卷的分析整理工作需大批人力。

4.如果研究的時間緊迫,也不可能調查太多人,時間、經費和人員是考慮樣本大小的重要因素。

5.如果德懷術研究的對象分成數個不同種類(category),則每類至少應有5到10人。

德懷術小組成員的選取經研究小組確認後,即進行聯絡的工作。為促進受訪者的合作和責任,在聯絡時必須說明研究問題的性質、實施程序、所需時間、協助事項以及報酬等事項。

三、編製調查工具

德懷術第一次問卷,可以採無結構性方式,蒐集德懷術小組的意見,再據以編製第二次的問卷。第一次問卷亦可以由研究小組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編製結構性的問卷。問卷的內容,除了待填答的題項之外,還需附上「研究說明函」(cover letter)和「填答說明」,向德懷術小組成員溝通本研究的相關事宜和填答方法。

由於德懷術基本上採郵寄問卷方式進行,亦可面對面的訪問或集體填答的方式,因為郵寄問卷調查方式比較麻煩,而且懂得郵寄調查,必然輕易可進行集體填答,或面對面的訪問。因此以下都以郵寄問卷調查方式來加以說明。

在編製第一次問卷時,有數項重點要注意與準備:

(一)研究說明函

說明函是獨立於問卷本文的一封信,是研究者向受訪者介紹此項研究的有關資訊並希望受訪者配合的相關事項,以引發受訪者填答動機並在限期內寄回給研究者因此相當重要,基本上應注意下列各點(林振春,1993):

1.列出執行研究的單位和負責人,以取得信任。

2.信件應盡可能私人化,不是大批印刷品,因此應列出受訪者姓名及問候語,信尾應有負責人的個人簽名或簽章。

3.訴求的重點是感謝其願意接受填答此問卷,說明其協助填答的重要性,並解釋研究結果將如何使用。

4.獎賞的說明,可能是一支筆,一本記事本,盡可能的小,不要太大,因為經費不宜花大多在此,況且大的獎賞並未能提高太大的回收。

5.提供研究結果的報告,基本上這是必要的,且不必問其是否要結果報告,而是主動寄上,因為如果他不要研究結果報告,也就不關心該項研究。

6.匿名的保證,告訴受訪者可以不用考慮到自己的意見會引起任何後遺症,最好做到連研究人員也不會知道。但為了知道那些人已寄回問卷,可採用兩種方式:一是附一張明信片;二是在問卷上附印受訪者簽名區,在填答後撕下此區,附上另一回郵信封寄回,絕對不能以做暗號的方式來欺騙受訪者。

7.截止日期的說明,應明確指出截止日期,如果採用限時郵件,大約寄發日期的十天內為截止日期,如採普通郵件,大約是十五天。如採親自投送,五天內即可。

(二)問卷:

問卷是德懷術的主體,應包括三部分,一是作答說明,二是受訪者的基本資料,三是問題陳述。

1.作答說明部分:第一次問卷大都採用開放式問題,作答說明大都配合舉例說明,因此應避免有誘引性的例子,應該保持中立的角色。

2.基本資料:基本資料常引起作答者的疑慮,因此除非研究需要,否則應盡可能減少,以免匿名性受到挑戰。

3.問題陳述:應考慮到問題明確,文字易懂,合乎思考邏輯,問題數目不宜太多,相類似(同性質)題目歸為一類,使作答容易。有時在第一次問卷,研究者想廣泛蒐集材料,可允許受訪者像腦力激盪般提出各種可能答案;研究者亦可透過文獻或先行舉行過腦力激盪或其他技巧以蒐集問題資料,列出結構化的問卷由受訪者加以增刪,如此增加回收率。

總之,「研究說明函」,必須清楚陳述本研究的目的、德懷術的實施方法和程序、預定進度、相關名詞說明、小組成員的性質、小組成員的任務與協助事項、以及與研究者聯絡的方式。「填答說明」旨在陳述問卷的結構與填答方法。第一次問卷填答說的,以問卷填答方法的說明為主。

四、寄發問卷與催收

當調查工具已編製完成時,記得在作最後的檢查,確定都無誤時,即可依德懷術小組的名冊寄出問卷。研究小組在問卷寄發之後,為了增進德懷術小組成員對研究的了解,應主動與小組成員聯繫,一則追蹤問卷是否收到,二則確認小組成員對本研究的了解。最後就是等著回收問卷,如果回收問卷未超過百分之五十,應即辦理催覆工作,其工作要點有:

1.催覆函:寫法如同前述之說明函,並說明未接到其問卷,將再寄上問卷乙份,請其務必填答,如果時間不許再寄催覆函,則可利用電話催覆或親自造訪。當然,最後這兩種方式最好,卻常不易做到,尤其是當必須要使用到催覆時更是不易做到。

2.催覆問卷:如果寄送催覆函,一定附上問卷,以免受試者接到催覆函,卻找不到問卷填答,因此催覆信件內應如同第一次寄發作業所含之所有內容。有些研究者將回收情形及初步統計結果加以附上,如果時間及作業來得及,不失為高回收率的好辦法。

最後,分析收回之第一次問卷的填答內容,因為第一次問卷的內容是作為形成第二次問卷的基礎,因此在執行號碼及輸入電腦進行統計分析時,要特別小心。

五、統計與分析

經由德懷術蒐集到的資料,其主要的分析方法係兼採質與量的方法。對於書面意見,採內容分析法,歸納或彙整受訪者的意見。如有兩位以上提出相同的意見,則應加註次數,以表示其強度;亦可採平均數,平均數愈大,表示相對重要性愈大。

對於各題項的評定,則進行集中量數與變異量數的分析。集中量數有中數、眾數與平均數等不同的型態,需視評定量尺的性質而定。例如以次序變數做為評定的量尺,通常採取「中數」(Md)來表示集中量數(林清山,1989),以「四分位數」(Q1、Q2、Q3)表示第25%、50%、75%的受訪者所評定的等級;以「四分全距」(IQR)或「四分差」(Q)代表變異量數(李隆盛,1988;Thomas,1990;RojewskiMeers,1991)。

Q1:第一個四分位數,表示在第1/4位置的個人評定等級。

Q2:第二個四分位數,表示在第2/4位置的個人評定等級,亦即中數。

Q3:第三個四分位數,表示在第3/4位置的個人評定等級。

IQR:第一個四分位數至第三個四分位數的距離(Q3一Q1),表示中間50%的人之評定情形。

Q:四分差,即(Q3一Q1)/2,表相鄰兩個四分位數問卷的評定等級的差距。中數與四分位數的關係,如圖4所示,受訪者的評定等級若落在四分全距之外,或與居中數者的評定相差一個等級以上,則請該受訪者說明理由。四分全距或四分差數值越大,則表示受訪者間的看法有較大差異;反之,則表示受訪者間的看法趨向一致。

 

 

 

 

 

 

 

 

25%

25%

 

25%

 

25%

 

Q1        Q2         Q3

圖4 四分位數的位置關係

 

六、實施反覆的問卷調查

德懷術問卷調查,通常實施二至四次,所以接著是實施反覆的問卷調查,直到問卷收回分析之後已達一致性的共識為止。所以,此階段可分為編製第二次問卷、分析第二次問卷、編製三次問卷、及分析第三次問卷等程序,分別說明如下:

(一)編第二次問卷

研究者依第一次問卷的結果編製第二次問卷,第二次問卷的格式,通常是三欄式,第一個欄位是整理自第一次問卷的分析結果,並將其轉化為語義完整的項目或問題;第二個欄位是要求受試著對此項目分別作同意,不同意或質疑的填答欄,第三個欄位供受試者評量這些意見項目的優先次序或重要性,評量的方法,有些採用評定次序法(order ranking),即求其前數名,且以一、二、三依次評定之,有些則採用量表評分法 (scale rating),即依五點量表,將每個項目評定其程度。除此之外,在編製第二次的問卷時,應注意下列五點(林振春,1993):

1.每個項目應來自第一次問卷的項目,且容易了解;

2.項目的間隔應足夠讓受試者填寫其意見;

3.作答說明和評分說明應該清楚易懂且不致錯答;

4.新增題項宜加特別的符號標示;

5.題目不宜太長,應該盡可能在20分至30分鐘內完成。

第二次問卷以後的說明函,則說明前一次問卷的意見處理情形,包括量化資料的簡要統計結果,意見的歸納彙整、意見處理方式的理由、本次問卷的修訂情形、以及請求協助事項。問卷填答說明,除上述基本說明外,還需呈現前一次問卷各題項的簡單統計結果,以及受訪者第一次在該題項的填答意見,做為受訪者重新判斷各項標準的參考。若成員的意見與整體的集中意見不同,不論堅持或次變看法,均請受訪者儘量說明理由意見。

至於第二次問卷的寄發、催覆、回收及其他相事務,與第一次問卷相同,不再重述。值得一提的乃是第一次問卷未寄回者,是否寄給第二次問卷,眾說紛云,見仁見智,但是如果時間,人力,財力和環境皆無困難的狀況下,不妨全部都寄。唯未列入樣本名單者,最好不要在第二次問卷時才寄給他。因為德懷術是屬於前導性研究(Panel Study),是一種固定樣本縱貫時間的研究法,中間加入者,無法了解第一次問卷的狀況,如同中途才加入團體者,必須花費不少時間去幫助其熟悉團體狀況。因此,與其在第二次調查的增加受試,不如在第一次調查時加強催覆。

最後綜合上述第二次問卷功用乃在於(林振春,1993):

1.溝通受訪者對於此一主題的不同意見,讓他們相互了解相互間看法的同與異。

2.澄清一些未能盡述或語義不明的意見,使其能明確出現在第三次問卷上。

3.對不同的意見投票,以尋求團體的共識,或建立共識的基礎。

4.作為第三次問卷的預試。

(二)分析第二次問卷

第二次問卷的分析有兩個重點,一是評分結果的分析,二是意見部份的分析,茲分別加以說明。

1.評分結果的分析:工作小組應先準備一張評分結果分析表,左邊標示每個項目的編號,第二欄則將評分的結果一一呈現,第三欄標示圈選此一項目的人數,第四欄計算其加權總分,第五欄是特殊記載欄,記錄一些整理過程中,工作小組認為值得登錄的訊息。因為評分結果,不只要知道受試者認為那個項目最重要,也要知道每個項目受多少人重視,其程度的差異如何,更要知道一些背景因素。如只有一人票選某項目為第一優先,工作小組有必要了解其背後因素;當然採用基本資料與每個項目求其差異,亦可知道不同因素的影響。

2.意見部份的分析:仍然是分項目進行,將每個項目的意見集合起來,先計算其同意與不同意的次數,再針對其質疑的部份加以分析整理,作法同第一次問卷的分析,然後再據此作為修改項目或增加項目,以為第三次問卷之項目,然後再進行第三次問卷的編製及調查工作。

最後,如果在第二次問卷即已達完全的一致或呈現極端的兩極化,則整個順序只需實施兩次(李隆盛,1988;Martino,1972)。假如沒有便要進行第三次問卷的編製與分析。

(三)編製第三次問卷

基本上,德懷術可進行多次的問卷調查,直到所有的項目皆已澄清,也未再有人增列新的項目,此時可以進入最後一次問卷,因此,第二次問卷的編製,調查和分析,可以重複進行數次,直到專家小組覺得滿意為止,因之,此處所謂的第三次問卷,並非真正的第三次問卷,只不過不再重複那些類似第二次問卷的作法,故也可以稱之為最後一次問卷。

第三次問卷的格式有四個欄位,第三欄是整理自第二次問卷的項目,第二欄則是整理自第二次問卷的投票結果,第四欄是整理自第二次問卷的意見分析結果,唯有第一欄要求受試者重新評定每個項目的優先次序,可採評定次序法或採量表評分法。

第三次問卷的編製應注意下列五點(林振春,1993):

1.如果項目已歸類,在第三次問卷上應分類呈現。

2.各類項目依投票得分高低的次序排列,使受試者了解其以前參與的結果已呈現出來,且這是最後一次工作了。

3.意見部份並非每題皆有,列出的項目可以讓參與者了解有不同的意見表現,供投票之參考。

4.填答說明應清楚地讓參與者知道他可以改變以前幾次的投票方式,也可以仍然堅持同樣的意見,不受列出投票結果和意見摘述兩欄的影響。

5.項目不宜過多,以20分至30分鐘內可以完成為原則。

有關第三次問卷的寄發,催覆,回收及相關事務,仍同於以前數次,不再重述。

陸、德懷術的問題與展望

雖然德懷術適合應用在很多的研究領域,但德懷術也非萬靈丹,可以解決一切爭議性的問題。因為德懷術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考慮。首先,研究工具的設計如果缺乏信度與效度,則可能蒐集到不適合的資料,而使整個研究喪失其意義。其次,專家樣本的選擇問題,傳統的德懷術採取小樣本的專家小組,這些專家小組的成員如未具代表性,則所獲致的共識則可能有所偏差。第三,研究樣本的合作性問題,德懷術通常使用二至四次的問卷調查,前後的時間大多在二、三個月以上,而且受訪者必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去填寫每次的問卷,因此樣本除應具備專業判斷與發表的能力之外,還必須具有高度熱誠與參與感。第四,不能達到面對面會議的效果:會議討論通常在聽取他人意見後,個人當場可以經過統整立即醞釀創新意見,亦不能深入探討原因,同時亦缺乏了共聚一堂腦力激盪所衍生的累積效果。第五,樣本的流失問題,由於德懷術大多採小樣本,因此樣本若中途流失,則可能影響意見的代表性。最後,研究小組或研究者處理資料的能力,經由德懷術蒐集到各種不同的或意見相左時,研究者如何作取捨,且取捨之後的結果是否會影響受訪者表達見的意願?以上這些問是德懷術的實施過程中經常踫到的問題。

這些問題,也並非德懷術所獨有,而是人文社會科學長久以來的問題。事實上,沒有任何一種研究方法是十全十美的,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其「測不準」的現象,與自然科學比較,只有過之而不及。因此為了使德懷研究能發揮其最大的效果,Couper(1984)認為在進行德懷術時必須考量下列四個的基本問題:

1.研究時間是否足夠;

2.受訪者是否具有書寫表達和參考統計資料的能力;

3.受訪者是否有濃厚的參加意願;

4.問卷的編製是否能誘導並整合訪受者一致性的意見。

雖然德懷術有上述的問題,但在目前網路進步的時代中,有些技術性的問題得以迎刃而解,例如問卷的寄送可以透E-mail來寄送,不但減少紙張與郵費的成本之外,其問卷往返的時間大大的減少,例如筆者的碩士論文亦採德懷術進行,在所有的專家中,有二位專家學者透過E-mail來連絡,不但減少電話連絡的困擾(如找不到人,或則正在忙,無形中浪費了很多的通話費),而且能將研究的目的、進行的方式,說明的相當詳盡,假如有不清楚的地方亦可透過多次的連繫或BBS站的線上溝通。除此之外其問卷回覆的時間只花了三天的時間就完成,但郵寄的部分卻一份也未收到。所以在假以時日,德懷術將透過網路的功能而更活躍。

總之,德懷術是一種群體溝通歷程,利用反覆性的問卷查、匿名化的意見回饋和專家的判斷,以獲取群體一致性的意見。不過,在應用德懷術時,研究者必須注意其限制與問題,使研究達到盡善盡美。

 

1Delphi technique」一詞,在國內至少有三種譯法:(1)「得懷術」,意指獲取別人心懷中意見的方法(謝文全,1978);(2)「德懷術」取自「德之為懷」之意(黃政傑,1987);(3)「德爾菲術」,採直接音譯(李隆盛,1988)→本文採用第二種譯法。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李隆盛(1988)。德爾非預測術在技職教育上的應用。工業教育雙月刊,7(1),34-60。

林清山(1976)。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書局。

林振春(1993)。社會調查。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騰祥(1989)。S-P表分析(Stufent-Problem Chart Analysis)對教學行為改進效率用的德懷術(Delphi)調查與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2,1-84。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謝文全(1978)。德懷術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今日教育,34,35-38。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